在旅游、户外出行日渐成为人们重要休闲方式,在网络平台内容日渐成为许多人决策参考的情况下,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内容治理,筑牢内容安全风险的防护网?
在日前中国旅游景区协会指导的“旅游风险平台责任研讨会”上,来自协会、知名高校、媒体和小红书等机构的专家和内容创作者纷纷表示,在景区、地方政府部门加强管理的同时,平台也有必要有针对性地优化内容治理机制,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严密防护网。
剖析此前多起“野景区”引发安全事故的典型案例,当事人缺乏安全风险意识、盲目跟风模仿是重要原因。同时,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网络平台作为内容供给者不容忽视的社会责任。一些博主为了博眼球,弱化风险,夸大新奇、刺激等内容,对其他人形成了决策误导,对此平台有必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甄别、管理机制,尽可能的避免这些误导。即便是像蹦极、高空秋千这样的正规游玩项目,对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安全风险也是不同的,客观上同样要求平台加强潜在安全风险警示。
站在国家治理层面,坚持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,强化安全意识、底线思维,是贯穿社会经济发展各领域各环节的重要原则。对网络平台的内容治理来说,同样如此。特别是考虑到各种各样的“种草”“打卡”日益影响着许多网民的消费、休闲决策,平台作为重要的管理主体,有必要把安全风险意识和治理要求贯穿到内容治理的全过程。从现实来看,近年来,随着出行旅游作为一个垂直门类日益成为网民们“种草”关注的热点领域,包括小红书等各大内容平台开始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安全风险治理,体现了非常强的平台责任意识。
从内容管理角度,无论是笔记分享,还是晒图打卡,平台上由用户生产的内容往往自主性强、规模庞大、种类芜杂的特点,可谓防不胜防。这要求平台把用户管理与内容管理、虚假内容清理与加强正面引导、大数据筛查与人工重点审核、专项治理与常态化机制等各方面、各环节贯通起来,推进共治共建。以小红书为例,针对旅游内容的安全风险,其内部组建了包括生态、安全、产品、运营、技术、审核、客服等跨部门团队进行专项治理。在此基础上,通过建立风险内容分级管控的机制、在搜索栏等显著位置加强风险提示、建立绿色通道加快举报处理速度、鼓励博主倡导真实分享等多重机制,织密内容安全风险防护网。
同时也要看到,从线上“种草”到线下实地体验,是一个融合的链条,需要加强平台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协同,畅通联动机制,形成安全风险防范闭环。正如小红书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所指出,仅仅靠平台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,安全、健康的网络环境也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建设。诸如通过定期发布行业安全风险警示报告,给监管部门、用户及时必要的提醒;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联动,严格对热门“野景区”的线下管理,都是很好的借鉴。
生命无价,安全风险防范容不得儿戏。期待各方携起手来,共同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严密防护网,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积极健康向上的休闲生活指引,助力共享丰富多彩的美好生活。